
61565人——这不是欧冠决赛,也不是中超联赛冠军,而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俗称“苏超”)半决赛的上座人数。 10月18日的南京奥体中心,球迷的尖叫声几乎冲破了屋顶。赛后第二天,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上,新任省长刘小涛首次亮相主持会议。他以“苏超联赛”为关键词,送出“城市足球联赛溢出效应不断扩大”。一个业余足球联赛为何在四个月内四次被省政府冠名?为什么这是新州长的第一步举措?为什么州长游戏会敲响警钟?如果您认为“苏格兰超级联赛”只是为了踢球和享受乐趣,那您就错了。 6月至10月,江苏省政府会议三次悄然“升级”“苏超”定位:6月,省长徐昆林强调要发挥“借力作用”; 8月,两次会议相继提出强化“溢出效应”; 10月时,省长刘小涛作出进一步部署,产生“连锁效应”。从“杠杆”到“溢出”再到“链条”,这三个词的变化背后,是一次消费事件的刺激从“点”到“面”再到“网”的扩散。省长刘小涛上任之初,就将他锁定在“苏超联赛”,传递出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:江苏不仅要举办赛事,更要让赛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 “苏超联赛”有多激烈?有人说,“苏超”的火爆是中国人的体育奇迹。我们来看一组数据:在13常规赛各轮直播人数211.89万人,场均2.7万人次;网络直播播放量17.35亿,堪比头部网剧;淘汰赛场均4万人,南京主场半决赛61565人,创下全国业余赛事新纪录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这场“民间冠军”不仅仅是一时的风波,而是真正的“消费风暴”:从比赛开始到“决赛瓦龙”结束,主要监测企业销售额108.85亿元,同比增长34%;北京一场半决赛拉动零售、餐饮城成交额达到7.8亿元,客流量增长10%; 1元门票拉动周边消费7.3元——这不是理论模型,而是江苏商务厅算出的实账。事件接二连三,江苏做了什么?这“苏超”的成功绝非偶然。这背后是江苏对“赛事+”模式的深度运营:“第二场景”变迁:不在赛场?没关系。商圈广场、社区公园同步设立直播点,啤酒、烧烤与足球比赛搭配,让看球变成一场社交盛宴;开通“票根经济”:凭比赛门票,即可享受餐饮折扣、大场地折扣,一张联通“吃住行购娱”的门票;城市IP赋能:13支城市球队的背后是一场地域文化的赛事,“为小镇而战”的情感共鸣让粉丝“为爱付出”。正如江苏省商务厅总结的那样:“消费的真正动力来自于精准满足需求的优质供给”。球迷想要的不是一场90分钟的比赛,而是一个可以刷屏的周末生态上午、聚会、消费。新省长、新事件、新经济省长刘小涛看似讲体育,实则聚焦“经济”和“民生”。在当前扩大内需、提振消费的背景下,“苏超”提供了生动的例证:用接地气的赛事聚集人气,用优质的供给激活消费,用连锁思维开拓产业。从“文旅体商融为一体”到“经济高质量发展盛事”,江苏证明了一场足球比赛可以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,它可以成为城市交通的入口、消费升级的起点,甚至可以成为地域认同的载体。归根结底,当6万人在球场里呐喊时,当1元门票吸引7.3元消费时,当新省长已将“苏超”提上施政议程时——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活动的成功,也是一个经济大省对“如何刺激消费”问题给出的务实回答。下次,当你在体育场为家乡球队加油时,也许你也在默默地为江苏的GDP“助力”。资料及来源:现代快报、北京西路瞭望台、南京发布等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并发布,网易HAO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